兩會連線——讓中國肉牛產業走向世界
發布日期:2023-03-09 16:26:20日前,全國政協委員、皓月集團董事長叢連彪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提交了《做強做大中國肉牛產業,讓中國肉牛產業走向世界》的提案,并提出“以文化交流為橋梁,向世界推介中國牛肉品牌”,引起多方關注。
3月6日晚,叢連彪做客鐵道大廈駐地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新聞中心網絡視頻采訪間,與做客大成路9號駐地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新聞中心網絡視頻采訪間的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執行主席龍宇翔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交流,為中國肉牛產業的發展支招獻策。“我國肉牛產業在世界的地位如何?”“我國的肉牛產業怎么樣才能在世界‘牛’起來?”“國際文化交流與肉牛產業怎么結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央廣中國之聲、中國政協雜志、中國財經報、中國縣域經濟報的記者,圍繞“讓中國肉牛產業走向世界”訪談主題,與分處兩個駐地的新聞中心網絡視頻采訪間的兩位嘉賓展開了一場“云端”對話。
記者們連線與兩位嘉賓展開了一場“云端”對話。
肉牛是朝陽產業但存在問題
為什么會對中國肉牛產業的發展感興趣?叢連彪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他表示,牛肉低脂肪、高蛋白,營養健康,且肉牛產業屬于我國朝陽產業。這些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肉牛供給保障工作,2021年和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加快肉牛產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肉牛產業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21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推進肉牛產業發展五年行動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全國牛肉自給率保持在85%左右”的行動目標。今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開局之年。現在我們國家各個地方發展肉牛產業的勢頭很好,吉林省實施了“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工程,河南省和黑龍江省也逐步加快發展肉牛產業,可以說,我們國家的肉牛產業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全國政協委員、皓月集團董事長叢連彪向記者們打招呼
對于我國肉牛產業存在的問題,叢連彪認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我國的肉牛養殖產能明顯供小于求。縱觀全球,越是發達國家越是以牛肉為骨干肉食品,歐美發達國家牛肉年人均消費量都在近50公斤,世界中等國家平均水平也都在20多公斤,而我國人均僅為6.6公斤。目前國產牛肉的自給率僅為75%,另有233萬噸是依靠進口。預計到2035年,我國牛肉消費總量將達到1400萬噸,缺口也將達到300萬噸以上。二是尚未建立規模化、標準化肉牛產業發展機制。肉牛產業前期投資大、周期長、經濟效益低,想要做強做大做優,絕大多數企業都受到資金和技術的制約。三是缺少知名的優質肉牛品牌。目前,我國肉牛現代化飼養條件比較薄弱,飼養和管理水平比較低,國產牛肉中大部分是普通牛肉,優質和高檔牛肉比較少,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牛肉品牌認同感普遍較低,使我國牛肉走進國際化市場受到限制。
全國政協委員、皓月集團董事長叢連彪回答記者提問
我國肉牛產業發展需要創新
針對我國肉牛產業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叢連彪提出四條建議:
一是給予肉牛產業優勢發展省份重點集群化政策支持。比如,對肉牛企業精深加工稅收政策;對肉牛養殖企業從國外引進符合農業農村部標準的基礎母牛,開通綠色通道和資金支持。二是依托行業龍頭企業打造全球化國家級肉牛創新中心。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技術創新平臺做支撐,加強與世界各國美食文化和養殖加工技術的交流合作,用全球化視野吸納國內外先進技術,打造集品種、養殖、加工于一體的技術交流平臺,用工業化大數據思維謀劃現代肉牛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今天,養殖已經不再是技術低下、產業落后的代名詞,而逐漸成為深挖數據價值的高科技行業。三是提升肉牛質量、實施品牌效應,提高我國牛肉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比如說,農業農村部要加快國產高端牛肉新品種認定工作;中間環節向集群化精深加工轉變,打造國家級肉牛精深加工專業園區,發展高成長性、高附加值和帶動性強的項目;市場端培育全國性的肉牛品牌,提升國產牛肉銷量占比和國際知名度,為我國肉牛產業國際化提供助力。四是以文化交流為橋梁,向世界推介中國牛肉品牌。
掌握“種源芯片”借鑒先進技術
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執行主席龍宇翔廣泛開展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先后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五大洲勛章”和巴基斯坦總統親自授予的“巴基斯坦之星”榮譽勛章。他對叢連彪的提案深表認同,尤其是認為提案中的第四條建議可行性很高,為我國肉牛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路徑。
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執行主席龍宇翔在大成路9號駐地網絡視頻采訪間與叢連彪委員對話
對于國際文化交流與肉牛產業發展的結合,龍宇翔提出了三條建議:
一是引進良種繁育體系,改良優質肉牛品種。建議把優化肉牛品種納入與世界上肉牛產業發達國家的文化交流當中,通過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相互交流信息,利用現代基因技術做好生物技術育種工作,最終將肉牛“種源芯片”牢牢掌握在國人手里,徹底改變中國肉牛種質和高檔牛肉依靠國外進口的局面。二是學習借鑒先進技術,提高肉牛養殖效益。如何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養殖技術和國際屠宰率結算,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至關重要。建議在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中,以文化交流為橋梁,舉辦肉牛產業研討會和養殖技術研討會,組織國內優秀的肉牛養殖企業和技術人員到肉牛養殖強國參觀學習,借鑒他們的先進技術,研究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肉牛養殖技術,實現我國肉牛養殖效益的提升。三是大力開展民間外交,打造知名肉牛品牌。民間外交天然具有親和優勢,不僅是向世界展現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途徑,在推廣和打造中國品牌等方面同樣具有不可忽略的優勢。建議在開展民間外交活動的同時,大力實施中國肉牛品牌打造工程,積極舉辦國際農產品推介會、國際美食節、中國肉牛產品巡展等活動,積極開拓國際肉牛產業市場;在國內肉牛產業大省,打造旅游形式的肉牛養殖農場和肉牛加工工廠,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牛肉的認同感,培育一批在世界知名的肉牛企業品牌和牛肉產品品牌。 對龍宇翔的觀點,叢連彪非常贊同。他信心滿懷地說,讓每個中國人都吃上國產優質牛肉,這是我國肉牛產業發展的核心任務,也是每個中國肉牛人奮斗的目標。 文章來源:中國政協傳媒網